当前位置:首页 > > 史志征文

2022年“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征文获奖作品选登(5)

信息来源:宣传教育科
发布日期:2023-09-20
【字体:

红色家风代代传

李江伟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的百年党史,是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共同谱写的红色篇章。

我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母亲更是经历了革命战争的洗礼。自小就经常听她讲起那段烽火岁月,在革命队伍中锻炼成长的经历。

我的母亲出生在河南杞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1938年国难当头,日军大举进攻,国家惨遭蹂躏。当时母亲在河南杞县光复中学读高中,学校里有中共党员经常宣讲抗日救国,受到这些影响,母亲决心参军。同年11月的一个清晨,刚年满15岁的母亲,瞒着家人,顶着初冬的寒风,毅然悄悄离开家,参加了新四军,投身到抗日的队伍中。

母亲后来被分配到新四军四师拂晓剧团工作,彭雪枫当时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的同志都知道四师有三个宝:骑兵团、拂晓剧团和《拂晓报》。拂晓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敌后的一支文艺队伍。1938年9月,彭雪枫率领游击支队挺进豫东,建立敌后根据地。彭雪枫认为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除了以武装打击日寇的侵略和汉奸的卖国外,还要开展抗日宣传,唤起民众,动员民众,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获得游击战争的胜利。因此抽调了有文艺特长的人员组建拂晓剧团,这时的母亲开始了在拂晓剧团既是演员也是战士的生活。

拂晓剧团每到一地都宣传抗日救国,自编自导了不少节目,如《保卫麦收》《军民一家人》《参加新四军去》等等。每次演出后,都有一些青年争着报名参军。剧团也经常编排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型民间艺术节目,如河南坠子《良女劝母》、大型秧歌剧《反攻靠谁》以及淮北民间流传的跑旱船、花挑子、打花棍等。内容取材都是演老百姓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剧情多以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恶霸地主压迫穷人,表现老百姓悲惨的生活为主。剧团的演出很具感染力,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作用。

当时部队生活非常艰苦,经常挨饿,每个人都营养不良,一旦生病全靠自己的抵抗力,根本没药治疗。因为没有粮食,战士们常常吃野菜和红薯叶煮的汤。大家没有条件洗澡,身上长了虱子,晚上躺在被窝里相互抓虱子。母亲由于饥饿,吃不饱饭,胃也出了毛病,总是痛,反酸水,人瘦得像高粱杆。即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大家仍保持乐观、高涨的工作热情,剧团跟随部队,一路行军战斗,一边宣传抗日,为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0年3月,组织送母亲去抗大四分校学习。这一年的3月18日,抗大四分校第一期在安徽涡阳县北麻冢集举行了开学典礼。支队和边区领导同志彭雪枫、张震等出席大会。大家学习热情高涨,学习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革命问题等基本理论,以及游击战术、步兵战术、兵器常识、射击投弹等军事技术等。学员生活紧张、严肃,实行军事化管理,行军打仗都参加。在学校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很丰富充实,母亲那年只有16岁,但在学校成长很快,站岗放哨,唱歌演戏,参加各种活动,非常活跃。经过6个月的学习,母亲思想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懂得不少革命道理,并且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老兵。

1941年8月,组织送母亲去四师报训队学习。在校学习期间,彭雪枫师长多次看望学员,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尽快学成,早日走上工作岗位。虽然生活艰苦,但大家都很乐观,同学们团结友爱、相互帮助,饭前课后歌声嘹亮,生气勃勃。

母亲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师师部电台工作。战争年代,通信机要部门是部队的核心要害部门,是首长的眼睛和耳朵,直接关系到部队的生死存亡和战斗的胜利。在师部的通信工作任务紧急而又繁重,除了须随时翻译和发出电报外,还须按照电报的等级及时做出处理,不得延误。电报内容主要包括中央对战斗的指示、敌情通报、人事变动、情况交流和宣传教育等。限于当时条件只能用手摇发电机收发电报,电报的翻译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紧急情况要迅速报告首长,无论白天黑夜,不得有分秒的延误。母亲做报务员的工作尽管辛苦,精神却非常愉快,因为她感到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3年2月,淮北区党委和新四军四师的领导通知母亲和其他几个师里的领导干部一起到延安学习,同行的干部和警卫人员加起来一共23人,由四师政治部副主任孔石泉带队。

队伍从淮北畔城出发,一路上经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或是白天化装公开走,或是夜间隐蔽通过,途中要翻越敌人挖的1丈多深、4~5米宽的封锁沟。在枣庄煤矿的秘密交通站,队伍得到了当地铁道游击队的接应。敌人在这个地区扫荡很频繁,铁路沿线炮楼林立。在游击队员的护送下,队伍昼伏夜行,经过津浦路到达微山湖畔,接下来由微山湖游击队护送队伍去冀鲁豫根据地。部队走到豫北林县太行山解放区时,看到了八路军一二九师的队伍。经过师部的时候,领导请他们吃饭,慰问这些远道而来的新四军战友。

在翻越太行山时,经常风餐露宿,有的同志得了疟疾,发高烧,也没有药。母亲忙前忙后地照顾生病的同志。因为无医无药,有同志因生病而不幸去世。

部队到达八路军总部麻田后,八路军参谋长滕代远来看望了大家,彭德怀给大家做了一次报告,介绍晋冀鲁豫的情况。会后朱德、彭德怀、滕代远等陪着大家一起吃饭。

离开麻田后,队伍经过同蒲铁路的封锁线,过了黄河,走到绥德,母亲病倒了,高烧数天,退烧后继续追赶部队向延安走。

当终于到达心驰神往的延安时,母亲非常高兴。屈指算来,从淮北出发,途经鲁冀豫晋陕,通过日伪占领区和重重封锁,在路上经历千难万险和多次的生死考验,整整走了一年的时间,但这始终没有动摇母亲奔赴延安的决心。

在延安,母亲先被分到延安军委三局,后又被分配到新华通讯社工作,住在清凉山上。那时延安在开展大生产运动,母亲常常在值完夜班后,不休息睡觉,和其他女战士一起将羊毛搓成羊毛卷,纺成毛线,再去打毛裤。工作之余,她们还在山上种了蔬菜等农作物以改善生活。

1945年8月28日,母亲和战友们早早起床,赶到飞机场。因为这一天毛主席和周恩来、王若飞要去重庆参加与国民党的和平谈判。这时的机场还没有什么人,母亲和一个叫马平的战友一边站一个守在飞机的登机舱门口。一会儿美国特使赫尔利坐汽车到了,然后又开来一些汽车,载来党校的许多学员来送别,最后毛主席和周恩来也到了,飞机场上响起热烈掌声,当时许多人都流泪了,因为怕主席回不来。毛主席向大家挥手致意,他说:你们回到前方,放手打就是了,不要担心我在重庆的安全问题,你们打得越好,我越安全,谈得越好,别的法子是没有的。受到毛主席讲话的感染,母亲当时很兴奋,心中充满了对未来胜利的信心。

1945年9月初,中央组成一个前往东北的干部团,准备与国民党抢占东北。母亲当时是干部一团的,为早日赶到东北,尽量抄近路,每天要走八十里路以上,天天走,经常翻山越岭,十分辛苦,部队几乎是用双脚从延安走到东北的。到东北后母亲被派到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冬天那里的气候十分寒冷。我们的人就在当地招兵组建部队,母亲也开始了在东北的战斗和生活。

母亲先是在北安(当时的黑龙江省委所在地)负责电台工作,以后参加了辽沈战役,部队入关后又参加了平津战役。随着解放军挥师南下解放广西,母亲先后在广西龙州、崇左、南宁等地工作。1953年底,母亲调入邮电部,参加筹建北京邮电学院的工作。邮电学院成立后就留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85年5月离休。

在母亲耳濡目染的教育下,我也在高中毕业后投身到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1982年5月,我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一直从事装甲装备维修保障工作,并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为国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我的成长过程,母亲的教诲时时记在心中,要老老实实做人,听党的话,廉洁自律。母亲也用行动给子女做出了榜样,她对党忠诚,对人生积极追求、坚定信念,以及坚持真理,两袖清风,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傲骨,是留给我们红色传承的无价之宝。

如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富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正在向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迈进。“一日为兵,一生做党的忠诚战士!”我如今退休在家,但仍要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发挥余热,尽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事情。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