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宣传教育

凉水河的前世今生

信息来源:丰台时报
发布日期:2023-04-25
【字体:

从古至今,人类总是逐水而居,凉水河边路,依稀似故乡,野亭穿径窄,溪柳夹川长,明代诗人邵经邦的《游凉水河》一诗,为人们描绘了数百年前凉水河的优美景色。如今,这条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河流,正在重新找回昔日的风采……

凉水河因水温低而得名

丰台区的较大河流就数凉水河了。丰台区的凉水河段长8.8公里,宽约40米,全流域面积为173平方公里,为区境东部的主要排水干道。凉水河之名于清康熙《大兴县志·山川考》,称“凉水河,通南海子,乃所以宣泄海子所出之水”。此后,凉水河名不废。《日下旧闻考》卷90引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御制《凉水河诗》咏道:“凉水出凤泉,玉泉各别路。源出京西南,分流东南注。岁久未疏剔,率多成沮洳。漫溢阻道途,往来颇致误。王政之一端,未可置弗顾。迩年治水利,次第修斯处。建闸蓄其微,通渠泄其怒。有节复有宣,遂得成川巨。川旁垦稻田,更赖资稼务。南苑红门外,历览欣始遇。或云似江乡,宁饰江乡趣?兴农利旅然,永言识其故。”

凉水河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属北运河水系,凉水河隋朝开凿,名永济渠、御河、萧太后护城河,隋唐时期为主要水路交通运输线,是南城地区最大的水系“动脉”,因其发源地水头庄(旧源头)之水全部来自地下泉水,水温较低而得名,全长66公里,流域面积630平方公里,其中大约1/4是从南海子穿流而过的。

凉水河是永定河的一支故道,流经清代皇家苑林第一园—南海子,滋润了城东南6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说是南海子的母亲河,它孕育了大半个南海子。使南海子整个东部地区地润草丰,形成天然牧场。但是,它又是一条难以驾驭的河,只要上游永定河泛洪,必泱及凉水河,屡屡给南海子带来水患。

在凉水河流经南海子约40里的河道上,历史上曾建有八座古桥,其中有四座古石桥最为著名,它们分别是大红门北侧的永胜桥、小红门南侧的珊瑚桥、旧东红门海墙边的半边桥和海子外的马驹桥。

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治理完成海子南部的凤河和北部的小龙河后,乾隆又开始大规模治理凉水河。乾隆皇帝通盘考虑,决定实施“通流济运”策略,即疏浚凉水河上游河道,以汇达运河,达到既可防洪又能济运的效果。

同时,还将疏淤挖上来的土方在河岸边筑起了1000多丈的甬路,以方便行人。因新建了水闸,凉水河两岸增加了灌溉能力,又在旧有稻田数十顷的基础上,新开辟稻田近十顷。

康乾盛世,嘉道中衰,尽管凉水河曾被乾隆皇帝有效治理,但随着大清帝国的败落,凉水河开始疏于治理,又变成了一条难以驾驭的河。常因洪水泛滥,危害两岸百姓。

凉水河原为金中都护城河

金中都水关遗址建于1151-1153年金中都修建之时,位于现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40号,凉水河以北50米处,水关是金中都城内莲花池水系的出水水关,也是金中都金水河的出口,金水河与凉水河在此汇合。金代南护城河即是如今的凉水河。

水关遗址的发现,不仅揭示了金中都莲花池水系的脉络走向,还确定了金中都南城墙的方位,对研究金中都的城市布局和水文化具有相当高的价值。金中都水关发现的价值在于基本上明确了金中都城内水系的流向,而且通过考古钻探方法向北追寻古河道的方向,也基本上明确了金中都城内水系向东流过龙津桥后,其中一支向南的走向和经南城墙入护城河的确切地点。这条河发源于西湖(今莲花池)经鱼藻池(今青年湖)过龙津桥,由此处出城,汇入凉水河(当时的护城河)。

凉水河畔曾是刺绣之乡

早年的凉水河由百泉汇集成流,由右安门外的水头庄蜿蜒流向东南。河水滋养着两岸的沃土,养育了城南的百姓众生。凉水河畔的女子,不仅出落得容貌清秀,而且心灵手巧、长于刺绣,她们也被称为绣姑。

作为几朝古都,北京有着巨量的绣品需求,经几百年来的技艺传承和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京绣,以典雅、大方为特色。京绣以宫廷绣品为大宗,故此也称为宫绣,曾有人将其与“苏、湘、顾(沪)”合称四大名绣。宫绣还与景泰蓝等一起被称为燕京八绝。当时的北京城,除皇帝的龙袍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外,朝中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所用的绣品多由绣庄应承,比如官员的蟒袍补褂,夫人的氅衣衬衣(旗籍)、霞帔衬袄(汉人)及王府、官邸、大宅门的日用绣品等。

这些活计除大件外,多由绣庄“撒活”给凉水河畔那些村庄的绣姑承做。刺绣时要把软片绷在木架的木框上,盘膝坐在炕上操作。不在炕上支架子的,可以把架子一端搭在窗台上,即所谓窗下刺绣。晚饭后,姑娘、媳妇们还有灯下“夜作”的,窗户上映出她们那飞针走线的倩影。

清王朝灭亡后,蟒袍、补挂成为了古董,梨园行的蟒靠、战袍等行头,椅帔桌帘等道具饰品,成为绣品的大宗。民国年间,绣姑较多的有石榴庄、刘家窑、东铁营、马回店等村庄。著名的有石榴庄大门的孙家、铁匠营后院的刘家、刘家窑棚匠律家、蒲庄花瓦子张家等。

绣活工价以件数、个数计,大小繁简也是工价高与低的标准。手快活好的绣姑,每天能挣银元二三元以上,少的亦一元以上。民国年间,一个洋车夫载重奔跑,一个月也就挣几元而已。一个男长工一年只挣四十几元,普通男短工一天仅挣四五角钱,女短工减半。如此看来,绣姑的收入相当可观。当年,时村萧家的老太太带着女儿刺绣,自嘲:“捅针眼子,渐有积蓄,在南顶村买了所院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凉水河的绣品也与时俱进—在桌布、床单、床罩、窗帘、围裙等面料上挑花、补花、绣花,为当地出口换外汇。当年南苑区的石榴庄、时村、东罗园、果园的妇女,用手中的五彩丝线绣着自己的新生活。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如今的刺绣之乡,已成为人们的美好记忆,继而代之的则是河畔正在建设之中的国际文化科技园。

看现代  丰台点靓凉水河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南海子地区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曾先后三次对凉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经过截弯取直、拓宽河道,使凉水河得到了彻底的根治,成为北京城南郊最重要的一条城市排水河。

20世纪60年代初,应工业发展的要求,在凉水河中上游建起了—座座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如化工厂、制胶厂、农药厂、油漆厂、橡胶厂、油毡厂、黄磷厂等,流出的污水排入凉水河,使凉水河从此岸无绿色、水无生物、浑如墨漆、异味熏天,成为一条臭水河。

凉水河的污染问题引起了中共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决心大力度地治理凉水河。到本世纪初,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对凉水河的治理力度,关停了中上游所有化工企业,并在小红门附近的凉水河西岸建起了一座污水处理厂,凉水河水逐渐变清。

21世纪初,为还百姓一个“蓝天碧水”,凉水河改造工程成了北京市政府工作的重点“折子工程”。该工程对自莲花河暗涵出口至旧宫桥下游进行治理,全长19.313公里。经过这次综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排污口治理、河道景观、水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河道常年维持景观水面,基本形成“三季岸绿、四季有水”的局面。

2022年,丰台区启动了“点靓凉水河”行动,涉及河道长度约11公里,针对凉水河单调硬岸、城水割裂、缺乏活力三大问题,提出了重塑滨水生态、强化滨水联系、创造多样滨水景观三大策略,全线形成“一廊、五区、多景”的整体空间格局,将凉水河全线划分为金融商务区段、活力社区段、枢纽门户段、文化博览区段、生活休闲区段,结合周边景观需求设置多个景观节点。

如今沿河自然生态恢复了史上记载的“水草丰沛、鸟类栖居繁多”场景,成为超大城市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完善三网融合、建设慢行友好城市的重要实践地。

相关数据显示,仅丰台段节假日高峰小时客流量就高达3万余人,一条河道赋予城市高度活力。

为尽快实施“点靓凉水河”行动各节点,丰台区计划分两个批次实施,2023年先期实施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段、石榴庄段、右安门段,发展沉浸式特色消费空间,构建水岸经济带、产业带、消费带。

如今的凉水河犹如一条珍珠项链将丽泽金融商务区、首都商务新区、北京南站等重点功能区以及多处居民区串联起来,成为承载公共活动的蓝绿空间,让老百姓享受凉水河带来的亲水生活。

执青绿妙笔,依凉水生花。凉水河的水质通过治理,如今改头换面,变得如此清澈,水草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像绸缎一样随着水流起浮飘动,经过这次改造,凉水河彻底变清,凉水河也将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本文转载自《丰台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