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丰台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具有光荣爱国传统的丰台人民始终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前线,磨大刀、送干粮、抬伤员,支援二十九军坚守卢沟桥,建“交通”、送情报、运物资,有力支持和配合平西、平南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2022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我们深情回顾“抗战中的丰台”,重温烽火硝烟中的峥嵘岁月。
民族危机笼罩下的华北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军继续加紧侵略中国的行动,在东北地区推行殖民化统治的同时,不停步地向中国进攻,企图独占中国。日本侵略魔爪一步步伸向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华北事变使平津上空乌云密布,整个华北危在旦夕。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日本华北驻屯军是日本帝国主义根据《辛丑条约》驻扎在中国平津地区的日军部队,又称“中国驻屯军”。1901年义和团运动后,日本以“护侨、护路”为名,正式组成该部队,总兵力为2600人。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华北驻屯军兵力不断增强。
1935年日本在华北推行“防共自治运动”,迫使南京政府成立了以宋哲元为首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继续推行吞并华北的政策。1936年3月下旬,日本陆军部为迫使宋哲元屈从,向华北驻屯军增加兵力。4月17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向天津增兵6000人,使华北驻屯军的兵力达到8000多人,到9月超过14000人。日方派遣步兵第一联队驻守北平城内外,天津军步兵第一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率领主力部队驻屯在北平市内,大队长一木清直率领的第三大队则驻守在丰台镇。由于丰台镇是北宁和平汉两线分道的重要地点,日军此举引起了中国方面的警惕,中日两军在此地不断发生“擦枪走火”事件。
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前,北平外围的形势是:北宁路沿线,西起丰台,东至山海关,均有日军驻防;北平的东面,有完全听命于日军的冀东伪组织——“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北面有在热河省集结的敌伪军;在西北面,有日军收买的李守信和王英等土匪队伍。仅有北平的南面和西南面,尚为第二十九军部队防守。
当时,北宁铁路沿线既为日军所控制,而在平汉路上的卢沟桥就成了北平的唯一门户。中国军队据此,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若为日本人所占,北平则变成一座孤立的死城。所以卢沟桥这一战略据点,成为必争之地。
1936年,日本加紧进行以征服中国和称霸亚洲为主要目标的扩军备战,推进国家军事化进程,加快全面侵略中国的步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中国国共两党趋向合作而联合尚未稳固,英、法、美等国给予蒋介石南京政府一定的援助但态度并不甚积极,日本帝国主义决定趁此机会对华发动全面侵略战争,以扩大它在中国大陆的殖民统治地区,同时缓和其国内矛盾,加强同其他大国对抗的地位。
卢沟桥和宛平城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平的咽喉,自古就是军事要地。日本侵略军的企图,是伺机占领卢沟桥,截断平汉路,四面包围北平,从而加深冀察的“特殊化”,然后以平津作为桥头堡,进一步发动大规模的军事侵略。
日本兵像饿狼一般闯入华北门户,张开血盆大口随时准备发起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