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红色印记

卢沟桥

信息来源: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4-09-18
【字体:

位于丰台区卢沟桥乡西部,桥全长266.5米,占地面积2890.47平方米。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原来只有浮桥相连接。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之后,这里成为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原有的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都城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交通上的需要。金世宗诏命建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三月完工。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元代时,卢沟桥已闻名世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他“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他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

桥全长266.5米,桥身全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下分11个券孔,中间的券孔高大,两边的券孔较小。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这是为了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这些建筑结构是科学的杰出创造,堪称绝技。

卢沟桥还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其中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金代的已很少,元代的也不多。这些石狮蹲伏起卧,千姿百态,生动逼真,极富变化,是卢沟桥石刻艺术的精品。由于桥上石狮多得叫人无法数清楚,因而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棗数不清”。1961年,文物工作者采用编号的办法,共清点出石狮485头。1984年,又一次核查,查清桥上的石狮多达489头。在桥的两端各设有华表4根,高约4.65米。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盘龙纹饰雕刻得极为精细。一座碑亭内竖着清康熙帝重修卢沟桥碑;另一座碑亭内立有清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

 自卢沟桥建造后的800多年间,屡遭洪水及腐蚀侵害,损坏严重,但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卢沟桥的修缮管理,多次加以修复。民国时期,卢沟桥又屡遭战争破坏。加之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卢沟桥石质文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材质损坏现象。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1985年,卢沟桥不再通车。 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